【 字号 大 中 小】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4-10-22
“杠天神”剧目《张郎休妻》
时下,新蔡县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众多曲艺中,作为巡演的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项目的“杠天神”,确确实实让当地广大农民耳目一新。“杠天神”又名“唱天神”、“灶爷卷”,是流传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新蔡县、正阳县和豫皖接壤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杠天神”就是在庙会、农闲时节,用杠子抬着神像去祭祀时演出的戏剧。由于该剧生活气息浓郁,唱腔曲调富于口语化,特别是方言俚语的运用,人们感到朴实、亲切。
“杠天神”作为一种稀有剧种,得以抢救和传承发展,新蔡县佛阁寺镇梅楼村农民刘敬州功不可没。
1941年,杠天神戏班班主刘志明(刘敬州之父)因演《张郎休妻》中的郭三姐把眼哭瞎,改为打鼓。为了发展该剧艺术,壮大队伍,1945年间刘志明在附近村庄招收了一批学员,由他传授杠天神剧《张郎休妻》上半部。刘志明的儿子刘敬州也一同跟随父亲开始了学艺生涯。由于那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梆剧、曲剧大戏剧种的盛行,加之该剧种老艺人相继去世和不善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只是在豫皖交接地区偏僻的乡村演出,适应不了逐渐变化的客观形势,致使戏班生存越来越困难。1947年剧班宣告解散,但刘敬州及其他酷爱杠天神剧的演员,一直跟随刘志明先生长期学艺,直至1971年,刘志明先生病逝。
可以说,一个戏能兴一个剧种。《张郎休妻》一剧的成功演出,起到了该地方剧种的形成作用。全剧二十三折,能演93天。每场的演出台词一部分是“死词”,一部分是加进即兴的方言俚语和巧妙的揉进一些当地妇女群众熟悉的佚事或村名、地名,以唤起群众的共鸣,成为艺人们谋生之台柱戏。正像艺人们说的那样:“演三小,喝三小(即三小戏),土话土语不可少;省行头来省戏装,花面卷子吃着香。”这轻便灵活、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形式,在当时正是一个小剧种求生存的必由之路。这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艺术形式,的确给这一剧种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繁荣。同时,也正是由于仅仅拘泥于这种艺术形式(如只演三小戏,服装、道具、乐器的简陋等),而导致了这个剧种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逐渐走上没落的境地。1987年,省戏曲研究所为杠天神剧录像后,刘志明之子刘敬州自费投资,组织了该村艺人招收十多名徒弟进行杠天神唱腔的传授,并挖掘整理了大型传统连台戏剧目《张郎休妻》十多场次,因多次搬家,他整理的剧本丢失。再者,由于当时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年轻人忙于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或外出打工挣钱,加之仅有的几位学徒学唱进步缓慢,这次组班不久便流产了。
2004年10月29日,河南省举行首届优秀民间戏曲会演,由刘敬州所演的“杠天神”曲目一举荣获最高荣誉奖——金鼎奖、特别贡献奖等6个奖项。2005年6月,“杠天神”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对荣誉,刘敬州深知自己双肩所担负的重量,他又开始着手组班,目前会唱“杠天神”剧种曲目的演员已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18人。刘敬州据此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新蔡县委 新蔡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新蔡县委宣传部
地址:河南省新蔡县人民路东段 邮编:463500 邮箱:jrxc001@163.com 电话:0396--3722215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09004946号-1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