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大 中 小】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4-10-21
中共新蔡县委 新蔡县人民政府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
实 施 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积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新蔡,现就我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水城、建设仁义之乡”总体战略,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按照政府主导、乡村组织、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努力实现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全县人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二、总体目标
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深化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农民创业增收工程、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农村改革试点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力争全县所有乡镇年年都有美丽乡村的新亮点,部分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先进乡镇。
从2014年开始到年底,全县所有村庄进行一次积存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确定试点村示范带动。2015年起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到2020年,全县行政村8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4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用安全电,大部分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通、生活便捷,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工程
1.完善村庄规划体系。遵循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规律,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按照产业、村庄、土地、环境、公共设施配套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结合县(乡)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明确县(乡)域内中心村、保留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推进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保留村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区域布局与建设规模,明确道路、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重点做好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编制;对规划明确的撤并村,要明确去向,盘活利用好土地资源;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规划,打造精品村、景观带、整乡整镇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
2.推进宅基地置换。用足用好各级中心村培育、宅基地置换等政策,鼓励集中成片与整村(自然村)置换,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集聚。重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减免有关收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清理农村闲置住宅、一户两宅、一户多宅及违章建筑。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力争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85%以上。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改善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
(二)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1.推进连线成片综合整治。与空心村治理结合,与农村乱占乱建治理结合,重点开展沿路、沿河、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沿线村庄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依法拆除沿线两侧违章建筑,积极开展沿线两侧宜绿地块的绿化工作。深入推进清理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河沟和池塘清淤疏浚整治,完成建设、整治河道沟港200公里以上。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每个乡镇建有1个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已经建成垃圾中转站的乡镇尽快启用;分散的村庄可建设低成本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或无动力生态处理设施,有卫生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70%以上。深入实施千村绿化提升工程,扩大平原村庄(新型农村社区)林木覆盖率,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新型农村社区),省级生态村(新型农村社区)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40%以上。
2.确立示范点先行推进。选点示范,把黄楼镇黄楼社区、砖店镇周寺村按示范村标准,把孙召镇孙召村、龙口镇张寨村按达标村标准作为示范点先行推进,示范带动。并结合“六城联创”、生态县(乡镇、村)创建、卫生县城创建,每个乡镇(街道)各选定2个点,一个必须是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一个是沿主干道的村庄,按照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或示范村标准建设,以点带面。选择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产业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区域,按照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搞好规划设计,全面落实生态、产业、村庄(新型农村社区)、人文、景观等建设内容,力争2015年,将黄楼镇争取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示范点;试点创建砖店镇周寺村、韩集镇老庄孜村、龙口镇张寨村等3个美丽乡村,打造3个传统文化村,提升3个风景名胜区。2015年底前7个乡镇达到省级卫生乡镇。
3.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庄(新型农村社区)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机制,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广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市场化运行机制,确保长效机制的持久性。
(三)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工程
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专业种养大户为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以农产品物流集团和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2.提升拓展乡村(新型农村社区)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经营网点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主题农庄、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线)。加快推进农家乐集中经营点的餐饮废水、粪便污水、油烟治理。
3.鼓励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调整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严禁“两高一资”产业到水源保护区、河道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落户”,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向农村扩展延伸产品加工业务。
(四)着力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工程
1.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和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升级创建等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2.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一村一特”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特色文化村落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古村落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价值等,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思路,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特色文化村建设。
3.促进乡村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解农村利益关系,引导农民有序表达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五)着力推进农村改革试点工程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规模经营比重。细化完善宅基地置换相关配套政策,深入推进宅基地置换改革,有效引导农村人口集聚。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鼓励工商资本通过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和适应“三农”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涉农信贷担保公司;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合作,组建跨产业、跨区域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确权发证后的农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等抵押贷款;深化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强与建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重点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
3.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社区)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健全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额折股量化的综合性股份制改革,探索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四、实施步骤
(一)集中整治阶段(2014 年 4月—2014 年12月)
围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目标,全县所有农村普遍开展清理积存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的活动,争取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任务。抓好黄楼镇黄楼社区、砖店镇周寺村2个示范村试点和孙召镇孙召村、龙口镇张寨村2个达标村试点建设;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抓好确定的2个示范点建设,力争达到达标村或示范村标准,为全面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
(二)重点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8 年 12 月)
从2015年1月起,在全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具体标准见附件)。
(1)2015年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选择一部分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建立垃圾清运、卫生维护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村创建活动;其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的行政村,村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环境整治成果。
(2)2016年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选择一批建立长效机制的行政村开展达标村创建活动,或同步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其他行政村年底前都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3)2017年—2018年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各乡镇(街道)争取行政村80%以上建成达标村,40%以上建成示范村。
(三)巩固完善阶段(2019年1月—2020年 12 月)
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各乡镇(街道)在巩固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一批重点村,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五、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遵循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结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编制具有指导性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区位特点、建筑风格、产业传统,保留农村元素、农业功能、农耕文化,突出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村居住功能,明确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净化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要求,着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编制规划要组织群众参与,广泛征求民意,有效集中民智。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三清”。清垃圾:全面清理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村庄内外垃圾、杂草,清除河道、沟渠、坑塘内垃圾、渣土,消除村庄周边白色污染。清路障:清理道路两边残垣断壁、破旧房屋、柴草垛、建筑废弃物,保证无有碍观瞻的建筑,保持村内道路路面干净、通畅。清污泥:清理房前屋后、池塘四周、村内村旁水沟污泥,确保村庄内与农户房前屋后沟渠、下水道排水畅通,无污泥杂物,无违章设施,无人畜粪便,无废水直接排入现象,沟渠两旁无乱堆乱放现象。二是“三保”。保障农民住房、饮水、用电安全。建立农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尽快解决农民住房存在的破损、漏雨等安全隐患,让农民住上放心房。建立并落实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和施工管理,落实农房抗灾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引导农民提升农房节能性能和居住功能。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安全饮水规则,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到2015年底之前,完成剩余人口的饮水安全任务。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和种粮大户生产用电。三是“三化”。净化: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积极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城镇周边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纳入城镇治理体系。普遍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可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方式处置;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就近分散处置。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村庄可建设污水处理厂,人口分散的村庄可建设低成本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或无动力生态处理设施。加强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乱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秸秆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全面做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硬化:加强“五级”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完善农村公路村村通、连村入户道路建设,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要重新整修,原来标准低的要进行规范,需要新修的要适时修建;做好村内主次街道硬化,有条件的村庄实现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可以建水泥路,也可以就地取材建石子路、石板路和砖渣路等,力争用三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道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出行难问题。美化: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打造绿化景观街道。在村庄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节能路灯,提倡采用太阳能照明。大力开展生态清洁性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改善农村水环境。四是“五改”。改水: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采取无塔集中供水、城镇管网延伸等方式,普及自来水。改厨:提倡采用管网输气、罐装气、生物质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排:规划建设通畅的雨污排水系统,农户房前屋后要整修排水沟,有条件的自然村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应雨污分流,建设污水排放暗沟。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村庄,通过多户式、分户式的办法治理生活污水。倡导采用沼气池及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分区预处理,经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改厕:根据农户居住分布情况,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全面消除露天粪坑。指导农户改建能有效处理粪便的卫生厕所,提倡新建三格化粪池、水冲卫生厕或沼气池卫生厕。改圈:对农户现有畜禽圈舍进行改造,及时清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粪堆、肥堆,逐步解决村内污水乱排、乱倒问题,实现污水沟渠排放不上地面、无溢流。村内危旧圈舍要按规划拆除,拆除后按规划建立禽畜饲养区,做到人畜基本分离。
(三)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改旧与建新相结合的原则,整治改造老村庄。实行疏堵结合,严禁沿路建房、无序建房,引导农户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建房居住。要建立涵盖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卫生保洁、文体医疗、便民超市、事务代办、公用设施维护经营等功能,对村(居)内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努力使居住在社区的居民享受到市民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已经建成的社区要建立健全可持续管理运营机制,加快搬迁入住和原宅基地复垦;正在建设的要进一步论证,按照“六区”一体的要求完善规划,根据财力支撑、产业支撑条件,分类妥善处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规范,已通过评审并符合用地政策的,要尽快建设、完善功能。符合用地政策,且纳入规划的,要尽快完善相关手续;不符合用地政策,无任何用地调剂余地的,不予评审和报批。对其它广大农村,规范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愿意到中心村和特色村新建房屋的,调整审批新宅基地并进行确权登记,在原宅基地上翻建房屋的,建筑面积和层数要从严控制。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加快规划布局。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功能,编制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着力培植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精准设施农业园区、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尽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探索农业经济新路径,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业主导产业,壮大鹅鸭、稻米、蔬菜、杂粮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休闲、观光、旅游、创意等农业新兴产业,做到主导产业上水平、特色产业做精品、优势产业出亮点,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三是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应用“畜-沼(渣、液)-粮”,“畜-沼(渣、液)-菜”,“畜-沼(渣、液)-鱼”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式建设农业循环项目,实现基地的小循环;以养殖区、种植区为单位,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实现区域产业内的中循环;以县域整体为单位,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互促共进的县域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开展全民素质教育。深化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居、社区)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保护农村历史文化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俗、民情、民歌、戏曲、舞蹈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重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组织的作用,创新载体和方法,增强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建文体队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充实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作用。持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县级政府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治理责任主体,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明确具体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运营。乡镇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本区域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庄建立保洁制度。鼓励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建设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民主决策机制,尝试启动“五分钱工程”(每人每天缴纳卫生费5分钱);利用村民自治,村规民约,开展“大家为我、我为大家”的卫生互助、村民轮流清扫(运)活动,落实房前屋后、坑塘、庭院“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容貌)责任制,村(庄)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参加,组成监督小组,加强日常监管。
(七)建设法治平安新蔡。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宣传与建设,引导群众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坚持打防结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镇、校园周边等重点地区的管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形成社会公平有序、群众安居乐业、全县大局平安稳定的和谐局面。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县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由县委农办牵头,会同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等部门,共同推进。要科学谋划,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各级党组织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整治成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确保人员、经费的落实。
(二)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及时报道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以身边的典型、身边的变化,激发农民群众投身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要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学习推广经验,统一干群思想,形成创建共识。要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营造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突出农民群众在村庄建设和管护中的主体责任,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投工投劳等措施,调动农民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自行整治改善环境,自主建设美丽家园。二是县安排专项财政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奖励给村(居、社区)。各乡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配套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各级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集中投放资金,形成合力,提升村庄整治成效。四是把参与、支持和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列为评先评优活动的重要内容,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与乡村结对帮扶。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农民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参与建设。
(四)凝聚强大合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直各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承担起各自职责,提供及时必要的服务,指导乡镇(街道)搞好规划、交通、绿化、文体、教育、土地整理、河道治理、改水改厕、排污保洁等工作。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履行好职责,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讲究方式方法,做深做细做实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转化为自身行动,真正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共建美丽新蔡的强大合力。
(五)强化村级组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村(居、社区)。要切实加强村级(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健全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行动中来。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提升村级组织服务水平,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各类技术人员的培训,选派一批会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机关干部、大学生充实农村基层组织,选好配强村级(社区)领导班子,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新蔡提供人才保障。
(六)严格督查考评。县委、县政府成立联合督导组,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与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生态县创建等工作同步督查,半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观摩,督导情况及时通报全县。县委、县政府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列为对各乡镇(街道)、各行政村(居、社区)、县直各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工作组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整治建设标准和考核考评办法,明确各项建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并将严格兑现奖惩。按照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的标准要求,年底验收合格的达标村财政一次性奖补10万元,验收合格的示范村一次性奖补20万元;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开展好的乡镇(街道)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表彰奖励。
附件:
新蔡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县直有关单位责任分工;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
2014年7月28日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新蔡县委 新蔡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新蔡县委宣传部
地址:河南省新蔡县人民路东段 邮编:463500 邮箱:jrxc001@163.com 电话:0396--3722215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09004946号-1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